《游子吟》詩意
《游子吟》是一首五言古體詩,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。全詩共六句三十字。作者是孟郊。
《游子吟》
作者:孟郊
原文:
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
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
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。
《游子吟》注釋:
1、游子:古代稱遠游旅居的人。
2、吟:詩體名稱。
3、游子:指詩人自己,以及各個離鄉的游子。
4、臨:將要。
5、意恐:擔心。
6、歸:回來,回家。
7、言:說。
8、寸草:小草。這里比喻子女。
9、心:語義雙關,既指草木的莖干,也指子女的心意。
10、報得:報答。
11、三春暉:春天燦爛的陽光,指慈母之恩。三春: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,二月為仲春,三月為季春,合稱三春。暉:陽光。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、和煦的陽光照耀著子女。
《游子吟》詩意:
慈母用手中的針線,
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。
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,
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。
有誰敢說,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,
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?
《游子吟》賞析:
開頭兩句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”,用“線”與“衣”兩件極常見的東西將“慈母”與“游子”緊緊聯系在一起,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感情。三、四句“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”,通過慈母為游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,深化這種骨肉之情。母親千針萬線“密密縫”是因為怕兒子“遲遲”難歸。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。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,不作任何修飾,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。
最后兩句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”,是作者直抒胸臆,對母愛作盡情的謳歌。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:兒女像區區小草,母愛如春天陽光。兒女怎能報答母愛于萬一呢?懸絕的對比,形象的比喻,寄托著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愛。
這首詩藝術地再現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性美,所以千百年來贏得了無數讀者強烈的共鳴。直到清朝,溧陽有兩位詩人又吟出了這樣的詩句:“父書空滿筐,母線縈我襦”(史騏生《寫懷》),“向來多少淚,都染手縫衣”(彭桂《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》),足見此詩給后人的深刻印象。
拓展閱讀:《游子吟》背影
筆者自幼喜愛古典詩詞。孟郊的這首《游子吟》,幼時就背得爛熟,成人后則越發無時無刻不縈繞于懷。簡簡單單的六句詩:“慈母手中線,游子身上衣。臨行密密縫,意恐遲遲歸。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!”把母子之間血濃于水的親情表現得淋漓盡致。
二三十歲時,無論是在流浪的路上,還是旅居異地的客棧里,這首《游子吟》,時常就那么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心底吟哦而起。若按儒家“父母在,不遠游”的告誡,我年輕時的流浪旅居實乃不孝;可我為生計而四處奔走,不正是在想方設法奉養老母,讓她老人家衣食無憂安度晚年么?天底下最偉大的莫過于母愛,同時,也沒有比子女對父母的思念更刻骨銘心的了。這種愛是與生俱來的,用不著“圣人”教誨,也用不著寫成《孝經》供人學習。我的父母從未教導我長大了要“孝順”父母,我也從來沒教育過自己的子女長大后應該如何“孝順”我們。然而,我對自己的父母,我的.孩子對我們夫婦,一直都是充滿了愛心。“誰言寸草心,報得三春暉”,這兩句詩如影隨形,永遠陪伴著我們。
這種情感應該說是全人類所共有的。我們動不動就張揚“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”,其他民族又何嘗不懂得“尊老愛幼”?不過,如果僅僅言“孝”,那倒是中華民族獨一無二的傳統。美國人何爾康比(中文名字何天爵),早在120年前就意識到,中國的政治體制是一個“以家長為權威中心的宗法制度”,“孝道是唯一徹底的中國人的宗教”,“朝廷總是試圖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將孝道的思想灌輸得深入人心”;“因此,在維持這一體制的恒久性和對這一制度下民眾的控制方面,專制教育方式都起到了非常重大而深遠的影響”(何爾康比:《中國人的德行》,初版于1895年)。何爾康比的話可以說是一語中的,實際上《孝經》里已明明白白地說明了:“夫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。”孝親和忠君直接相連,天下百姓全是皇上的“子民”,就連七品芝麻官也被稱作“父母官”,“孝親”的最終指向自然就是“忠君”了。如此一來,還有比“以孝治天下”更動聽也更能迷惑人的口號了嗎?所謂“孝”,從來都是單方面的,與現代社會所倡導的“博愛”毫不搭界。人們言“孝”時,后面往往要加一個“順”,即為“孝順”。這無疑說明了“孝”要求的是“順從”“服從”,子對父如此,臣對君更是如此。也只有這樣,“以孝治天下”才能把天下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。統治者熱心于宣講“孝道”,而被統治者也無不誠心悅服,因為歷朝歷代,就從未有過“養老保障”一說,黎民百姓老了不指望兒子送終還能指望誰去?于是,“孝道”自然而然就成為“唯一徹底的中國人的宗教”了。